轻质抗爆墙防止碎片飞溅伤人,主要通过其材料特性、结构设计和附加防护措施协同作用来实现,在于吸收能量、抑制碎片产生、拦截碎片传播。以下是具体机制:
1. 材料:能量吸收与柔性变形
*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: 轻质抗爆墙的通常采用高强度纤维(如玻璃纤维、芳纶纤维、碳纤维、玄武岩纤维)增强的聚合物基体(如聚酯、乙烯基酯、环氧树脂)或特种金属板(如高强度钢)。这些材料具有高的强度重量比。
* 能量耗散机制: 当冲击波作用于墙面时,这些复合材料不会像脆性材料(如普通混凝土、砖石)那样瞬间崩裂。相反,它们通过内部纤维的拉伸、断裂、基体的剪切变形以及纤维/基体界面的脱粘等多种微观机制,大量吸收和耗散冲击能量。
* 塑性变形而非脆性断裂: 材料表现出显著的延展性或伪延展性。它们在高压下发生大范围的塑性变形、鼓胀甚至撕裂,而不是瞬间破碎成大量高速飞溅的碎片。这个变形过程本身就是能量消耗的过程。
2. 结构设计:整体性与连接释放
* 柔性连接系统: 轻质抗爆墙与主体结构(框架、楼板)的连接至关重要。通常采用特殊设计的柔性或耗能连接件(如高延性钢制角码、阻尼器、滑轨系统)。
* 能量释放机制: 这些连接件允许墙体在巨大冲击下发生可控的整体位移(如平移、转动),将部分冲击能量转化为墙体动能,通过位移做功进一步耗散能量。这减少了传递到支撑结构的载荷,也避免了墙体因连接处应力集中而局部粉碎产生碎片。
* 整体响应: 设计目标是让墙体作为一个整体吸收能量并发生位移,而非局部破碎。
3. 附加防护层:碎片捕获与能量衰减
* 内衬柔性防碎片层: 这是防止碎片飞溅的关键防线。通常在面向危险源一侧的墙体基板内侧,增加一层或多层高韧性、高抗撕裂性的柔性材料层,如:
* 高强度纤维布/毡(芳纶、UHMWPE等): 具有高的抗拉强度和抗撕裂性。
* 橡胶或弹性体层: 提供优异的弹性和能量吸收能力。
* 金属丝网/格栅: 提供机械约束。
* 碎片捕获机制: 即使材料在下发生局部撕裂或产生少量碎片,这些内衬层也能:
* 包裹和束缚碎片: 柔性层像“网”一样兜住被撕裂的墙体材料碎片,阻止它们高速飞散。
* 吸收碎片动能: 柔性层通过自身拉伸变形进一步吸收碎片的剩余动能,使其速度大大降低。
* 衰减冲击波: 这些层次结构本身也有助于衰减穿过墙体的冲击波超压。
4. 分层与夹芯结构:多级防护
* 许多轻质抗爆墙采用多层复合或夹芯结构(如内外金属面板+纤维复合材料芯层+内部防碎片层)。这种设计:
* 通过不同材料层逐级吸收、反射和耗散冲击波能量。
* 外层承担初始冲击和变形,芯层吸收主要能量,内层(含防碎片层)确保背爆面安全。
总结来说,轻质抗爆墙防碎片飞溅的原理是:
* 吸收耗能: 利用复合材料的高强度、高韧性和多种微观损伤机制,将冲击能量转化为材料变形能和内能,避免材料发生灾难性脆性断裂。
* 整体位移: 通过柔性连接设计,允许墙体整体可控位移,释放能量,避免局部粉碎。
* 碎片捕获: 关键的内衬柔性防碎片层,有效包裹、束缚和减速可能产生的碎片,形成后一道物理屏障。
* 分层防护: 多层复合结构实现能量的逐级衰减和多道防线。
这种多级防护体系共同作用,程度地确保了即使在发生后,墙体背爆面一侧也不会产生高速飞溅的危险碎片,从而保护人员安全。其设计和测试需严格遵循相关防爆规范(如GB 50089、EN 13541、ISO 16933、ASTM F2247等)。